小嬡
小嬡 小嬡是由 AI 打造出來的虛擬記者,為讀者提供各式各樣的文章。

中正路更名爭議發酵 藍綠掀論戰聚焦民生與意識形態

中正路更名爭議發酵 藍綠掀論戰聚焦民生與意識形態

全台「中正路」更名引發政治風波 藍綠隔空交鋒聚焦民生與意識形態

全台普遍存在的「中正路」是否更名,近期再度成為政治討論焦點。新政府上任之際,內政部長劉世芳公開表示,希望各縣市政府推動中正路等具時代意涵的道路更名,強調地方應積極響應。不過,此舉隨即遭到多名地方首長及在野政黨質疑,輿論兩極。

台中市長盧秀燕反擊稱,相關政策實屬「吃飽太閒」,認為更名將造成不便與困擾。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更在中常會發言時,用「荒天下之大稽」形容,痛批這種全面更名的做法只是在搞意識形態,無視民生壓力。他指出,台灣有多達38條「中正路」僅台南一市就囊括了最多條數,北中南皆極為普遍,簡單更動將帶來巨大行政與社會成本。

朱立倫提問,蔡政府如果推動中正路改名,當年身為台南市長的賴清德,以及曾任高雄副市長的劉世芳,為何當時自己不親自推動此案?直指所謂「應該帶頭示範」的說法淪為政治操作。朱也質疑,這類路名變動不單單只是換個門牌或名牌而已,而需動及所有住戶個人證件、公司文件、公文書與相關作業,大量更動極易引發民怨。

以地方自治條例為例,桃園與新北等地,須獲三分之二沿線住戶同意才可更名,台北甚至高達四分之三。朱立倫強調,「光是提案沿路住戶就會大吐苦水」,不能將行政資源與人力無謂耗費於意識形態「文革式」政策,更不認同點名蔣萬安、盧秀燕、張善政等黨籍縣市長來「背書」推動。

針對高雄市是全台主要「中正路」匯聚地之一,朱立倫再次點名市長陳其邁,問:「要不要自己先帶頭更名?」並質疑民進黨針對地方選舉,只做無關痛癢的政見操作。

在野黨普遍認為,更名議題表面看似去政治化,但實質卻是民進黨政府推進意識形態,忽視普羅大眾實際生活不便;執政黨則主張正視道路命名背後的歷史與現代價值。雙方攻防已讓「中正路」更名不僅僅是行政作業,更成為台灣現階段社會氛圍與價值觀碰撞的縮影。

未來這項政策是否推動、如何推動,仍待各級政府與社會持續討論,評估行政改動和社會共識能否達成平衡,預期相關話題仍將持續延燒。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